在電腦上進行文字編輯時鍵盤上的 Enter 鍵是一個使用頻率頗高的按鍵,撇開輸入法的部份不談,輸入文字時通常按下 Enter 鍵的時機是為了要換到下一行輸入,而換到下一行也就意謂與上一行文字的關連性是分開的,就文章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說是上一個段落和下一個段落的關係,理論上按下 Enter 鍵既是換到下一行同時也是換到下一個段落。
假如一個段落有 300 個字,而一行又代表一個段落,以明眼人的角度來看一個螢幕的寬度並不足以顯示一行 300 個字的內容,程式勢必要提供讓使用者捲動畫面的機製如移動水平捲軸或者移動游標,如此一來增加了操作負擔,相當不便。
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一個螢幕的寬度便能看到一整行的文字,那就不能讓文字無限制的橫向延伸,必須定出橫向延伸的範圍邊界,這樣每行可容納的文字便有所限制,超過邊界的文字就得要換到下一行,但下一行的文字是接續上一行的文字,上下行皆為同一個段落,與一行一個段落的想法相違背,所以上下行的文字有可能是同一個段落的內容而不是沒有關係的上下段落,但使用者要如何區分呢?
Word 文件基於版面編排的需求,文字的輸入被控制在設定好的範圍內,碰到邊界自動換到下一行,所以不會一直橫向延伸,段落的分界靠的是按下 Enter 產生的特殊標記,這個不可見的特殊標記為了方便明眼人編輯文件時一眼即可看出段落的結束位置,會顯示一個轉直角的箭頭符號,看到這個符號就表示一個段茖到此為止,符號後面的文字就會從下一行開始,也代表下一個段落。
因此一個有 4 行文字的段落前 3 行的末端都不會有任何段落標記,只有在第 4 行的末端才會有段落標記,代表一個段落的結束,如果一行文字沒有到達邊界而想要換到下一行但仍然保持同一個段落,可以按 Shift+Enter 強迫換行,也因不是 Enter 產生的換行,所以改以向下箭頭的符號以和段落標記有所分別。
視障者常使用的記事本中 Enter 也是段落的關係,和 Word 不同的是沒有邊界,一個段落的文字是在一行中,如同前面所述會造成文字編輯上的困擾,在格式設定中有個「自動換行」的功能,可以讓一行文字的邊界符合記事本程式的視窗寬度,由於視窗最大化也只能和螢幕一樣大,便能確保每行文字皆在可視範圍內。
然而與視窗同寬的邊界設定並不意謂與 Word 有著相同的邊界效果,記事本的自動換行與字型功能僅作用在當前所開啟的視窗供檢視或列印之用,並不能記錄於開啟的文字檔中,文字檔純粹只記錄文字無法記錄格式與 Word 檔案可記錄格式不同,同一個文字檔在 A 電腦的記事本讀到的一行文字數不會與 B 電腦的記事本讀到的文字數相同,若是 Word 檔案則會得到一樣的結果。
此外,無論是按 Enter 或自動換行產生的上下行都不會像 Word 一樣有可見的標記做區分,使用上容易混淆需特別注意。